-
资讯
- 时间:2022-05-24
[作者简介]
杨凯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摄影协会原主席,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摄影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展出,并多次在《中国摄影报》、《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摄影世界》等媒体刊发。近些年除重点关注拍摄扶贫题材外,在其他题材拍摄上也下了很大功夫。在北京、上海等地多次进行扶贫专题摄影展览,著有摄影文学作品集《浮生24小时》和《镜头中的人情物理》。
[创作简介]
摄影于我本是"业余"之事,但我想这件事还是要一直做下去。一孔之得,万镜所见,我相信照片能记录或明亮或暗淡的光影;能传载或高亢或低沉的声音;能展现或已发生或终将发生的历史。——杨凯生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杨凯生曾冒着严寒与酷暑,十一次进大巴山,六进大凉山,持续记录巴蜀大地上的人与事。这是他的情怀,也是他隐藏在心底的特殊使命。
杨凯生的影像不是路过者的照片,不是摄影景点的照片。他的影像,没有炫技巧,没有玩光影。这些影像背后,是一个亲历几十年巨变的个体,对乡土重构的理解,对国家战略与历史变迁的感悟。这些影像背后,隐藏着他几十年在农村耕作,在部队扛枪,在企业务工所培养出的一种情怀。
面对历史的遗留、自然的困厄,面对未来、面对希望,彝族长老轻轻吟诵“不要怕”“不要怕”。杨凯生带回来的影像,告诉了我们什么叫“不要怕”,什么叫“前方更光亮”。
大家了解较多的是他的大凉山大巴山扶贫摄影,其实他摄猎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
2008年9月,摄于肯尼亚马赛马拉大草原。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2015年1月10日,摄于吉林查干湖。古老的查干淖尔,现代生活气息仍然与冰湖上升腾的雾气融合在一起。
2016年2月27日,摄于苏州昆曲传习所。世上一切花香曲浓皆来之内心深处。
2016年7月13日,摄于青海刚察县。卓玛,无论头巾、耳环、项链、甚或被高原日光灼伤的脸,还有因为劳作辛苦而粗糙的手,缺一不可的构成了她——就像一朵理所当然开着的花。
2016年9月24日,摄于希腊雅典卫城。古城遗迹下坐着一个女人,与之相望的另一座神庙顶上镌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
2016年10月28日,凉山州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彝族小姑娘阿都日格。
2016年11月6日,摄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在地里辛勤劳作的男女,这是唱响康定情歌的地方。
2016年11月8日,摄于四川甘孜州丹巴县,甘孜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了,宛如一个香喷喷的千层饼。
2017年4月21日,摄于青海省刚察县,风雪牧羊人。
2017年7月14日。摄于青海玉珠峰下,踏尘而来的野牦牛。
2017年9月24日,摄于浙江金华。古镇上的老人家早早地已经坐下来了,准备喝早茶。他们每天聊的都是“大事”。
2017年9月24日,摄于浙江金华,古镇老街上一个洋洋得意的小女孩。
2017年10月1日,摄于陕西汉中洋县。带着火焰般翅影,从天而降的朱鹮。
2019年3月18日摄于波黑莫斯塔尔小镇。土地再古老,春的萌芽总会在一些角落出现。
2019年7月29日,凉山州昭觉县佐戈依达乡年轻的妈妈带着女儿在山上收土豆。
2019年8月1日,摄于四川凉山州金阳县丙底乡,一个看得见未来的取景框。
2019年8月1日,摄于四川凉山州金阳县丙底乡。彝族小伙子们唱着“不要怕”的民歌,赶着羊群过河。
2019年10月31日,摄于浙江岱山。辛苦、惊险都形容不了此刻的这位油漆工,一推一拉、一举一落,他分明是一个现代舞星。
2021年10月25日,摄于凉山州金阳县芦稿镇红联中心村。“丰收了”,61岁的青花椒种植户张世春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