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8565589
中国画的基本理念及现状
资讯
首页> 资讯> 资讯
非遗项目引进传承之——丹寨石桥村古法造纸
  • 时间:2020-11-20


银博缘四大发明体验中心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引进多个传统文化项目及民俗体验项目。其中不乏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的项目,及非遗项目传承人亲自到四大发明体验中心授课讲解。我们首先引进了非遗项目古法造纸,体验中心工作人员亲赴贵州省丹寨县石桥村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2011年11月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手工造纸是南皋乡石桥村特有的民族传统工艺,从唐朝中期开始沿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且传统工艺保持完好,并被称为我国现存的“活化石”,同时南皋乡石桥村也被称为“中国国纸之乡”。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而利用树皮为原料造纸,在我国更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后汉书·蔡伦传》已有“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记载。然而在史籍中对树皮为原料造纸的方法却记载很少。可在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我国古代造纸的民间工艺。 




据专家考证,石桥白皮纸制作工艺属唐代造纸工艺,它是石桥少数民族苗族先民借鉴汉民族的造纸技术,利用当地丰富构皮、杉根和清澈的河水为原料制作的。传说石桥造纸源于蔡伦。因此,石桥村造纸作坊的人家,每年都要择吉日举行盛大活动来祭祀造纸鼻祖蔡伦。 



石桥古法造纸作坊生产白皮纸和彩色皮纸两种,其生产工艺流程,与汉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这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专家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它的碓、碓杆、水轮、曲柄轴等形式和构造,与《天工开物》上水碓图如出一辙。生产白皮纸所用的原料是构皮麻和杉根。与《后汉书·蔡伦传》云:“用树肤、麻头、敝布、鱼网以为纸”很相似。认定是汉代到唐代这一时期的造纸工艺,距今已有1400年~1500年的历史。

 


历史上少数民族苗族的先民曾是楚国的主体国民。发明我国多种原料造纸术的蔡伦,原籍东汉桂阳郡(今湖南郴州市),属楚国,是少数民族苗族先民主要长期居住地区。他在家乡与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各民族人民群众有所接触,积累了民间的造纸经验,到入宫之后,与中原造纸知识技能结合,才在实践中发明新造纸术。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黔东南凯里的舟溪、丹寨的南皋尝卡、剑河的施洞口、凯里凯棠一带的少数民族苗族民间都流传有《造纸歌》、《找书找纸歌》,唱出了历史上少数民族苗族传统的碱法造竹纸,甚至更为久远的以青苔造纸“苔纸”,剡藤造纸、以及造纸工具、情状和苗、汉两族共同创造的情形,与汉文史料有关记载相吻合,是史实的客观反映。 



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记述各地名纸:“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海人以苔、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这些名纸皆产于江南,具有地区特点。由于时代的限制,李时珍未具体指明哪些民族各造什么纸,而贵州少数民族苗族长期以竹、楮造纸,楮树当地叫构皮麻,是石桥造纸的主要原料。 



少数民族苗族是古代首先发明养蚕术的民族,蚕丝帛首先在少数民族苗族中普遍应用,而蚕丝帛造价昂贵,费工费时,白皮纸很早就替代蚕丝帛的作用。至今,当地少数民族苗族丧俗中,蚕丝帛要作为随葬品随死者入棺,没有蚕丝帛则要用白皮纸。在许多衣服、鞋等的生活用品中,白皮纸也取代了蚕丝帛的地位。



据石桥村王氏、杨氏、刘氏等几大姓氏的人说,他们的祖先从广阔的平原迁徙到西南的莽莽森林里居住。在这特殊的环境里,由于地处边远,交通闭塞,科学文化相对落后,经济发展缓慢,纸的用途不多,销量不大,石桥的纸业长期处于个别生产,保证日常生活用纸和保留技艺的处境。



直到辛亥革命后,我国的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南皋及周围一带纷纷创办了学校,民间契约普遍实行,文人互赠书画,民间刺绣画帖逐渐增多,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纸张,而他们生产的纸张供不应求。当时石桥堡大户人家投资兴办纸业,四处招工,在天然石桥对面大石壁下设槽造纸,其生产的白皮纸比原来的纸质好,很快打开销路,村内也纷纷开槽造纸,致使本世纪30年代初造纸发展到30多家,产品经商人购买后远销贵阳、遵义出四川,或经铜仁出湖南、武汉等地。1934年在贵阳举行画纸评比,石桥纸获得第二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皋、九门的王尤金、王尤方等,又在南皋河两岸建槽造纸。内战爆发,人民苦不堪言,白皮纸销量大减,产品积压,不得不贱卖赊销,以致部分亏损倒闭。由于石桥各家作坊依靠天然厂房、自留泉水、技术熟练等优势,能够维持生产,直到丹寨解放。

 


解放后,石桥白皮纸生产有了发展。1955年3月,成立同心造纸工业社。 1957年10月,改建公私合营丹寨县纸厂。1958年1月,改为地方国营丹寨县石桥纸厂。“文革”初期,改石桥合作纸厂为石桥纸厂。1978年6月改名丹寨县国画纸厂,厂部移至三孔桥,大石壁废止。在此期间,石桥纸厂少数民族苗族师傅杨大文于1982年3月赴加拿大多伦多科学中心表演《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造纸技艺,他表演所用的工具,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馆。1984年4月,贵州省文化出版厅文物处与丹寨县工业局签订保护石桥白皮纸传统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合同。同年8月,丹寨县人民政府公布石桥白皮纸作坊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皮纸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造纸的典型代表。白皮纸以构皮麻为原料,然后添加滑药(岩杉根或猕猴桃藤、野棉花根碓烂沥水)抄制而成,整个生产过程有1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麻料制作工序、抄纸、压纸、晒纸、揭纸等最后包装为成品,白皮纸成品要求达到纸质绵韧、耐拉力、纸面平整、光泽度好、吸水性强等。 

制品有白皮纸和彩色纸两种。其中彩色纸可分为云龙纸、皱褶纸、凹凸纸、压平纸、花草纸、麻丝纸等六大系列产品。 



石桥白皮纸生产历史悠久,它是石桥少数民族苗族先民借鉴汉民族的造纸技术。由于在史籍中对树皮为原料造纸的方法记载少,以致我们不能详尽地了解造纸技艺的传承年代,只是总结了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几大特点:1.料特征。 白皮纸选用的构皮麻是喀斯特山地所产,具有纤维均匀细密、成浆率高等特点,其柔韧性、光泽度好,吸水性强。是白皮纸润墨性能优良的主要原因。2.简易性特征。石桥古法造纸利用丰富的构皮麻和水源条件,在岸边山崖下或天然岩洞里设槽造纸,这里除了纸焙房外,没有厂房,几道工序都是徒手而就,因而作坊简易,投资小,易于操作,无污染。3.工艺特征。首先是白皮纸从原料加工到成纸张需要10多道工序手工完成,其生产技艺仅凭师傅的言传身教世代相传,一般要3年~10年才能熟练掌握;其次是原料加工采用日晒、雨淋、露练等方法,全凭手工制作,天然自成,没有添加工业原料。4.产品特征。纸质洁白,有柔韧性,耐拉力,纸面平整,吸水性强,是书画作品最佳纸品,具有上述特征的石桥古法造纸,在贵州省占有重要地位,是古代文化的缩影。 



因地处边远,交通闭塞,科学文化相对落后,经济发展缓慢,纸的用途不多,纸的销量不大,石桥的手工造纸业长期处于个别生产,保证日常生活用纸和保留技艺的处境,但它是石桥村人民为人类保存一份物质文化财富的遗存,加之少数民族苗族没有文字,长期以来,造纸技艺仅靠父辈或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可以说它是石桥村民共同创造的成果,是少数民族苗族人民共有的物质财富。


精美的纸作品。